企业间授信额度收紧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 2017-11-10 15:55:16

授信额度原本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核定的短期授信业务的存量管理指标,只要授信余额不超过对应的业务品种指标,无论累计发放金额和发放次数为多少,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均可快速向客户提供短期授信。企业可便捷地循环使用银行的短期授信资金。在商业实践中,企业之间也会遵循这一授信方法,让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变得便利。


如果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约定月结60天,且均不超出授信额度,上下游三方(客户、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运作平稳又顺畅。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供应链上有不同合作规则。例如稍微强势的企业,对于客户信用额度和周期会适当压缩。对下游供方会让对方在额度上适当放宽,甚至约定月结60天后,给30天的期票,也是某些行内的“潜规则”。你来我往,大家都遵循这样的规则办事,也未尝不可。近年来,实体企业随时可能跑路或宣布破产的频繁发生,企业实际回款率越来越低,资金周转越来越困难,开始想办法自救。在综合考量之后,采取对客户逐渐“收紧授信额度”的做法。


不怕客户流失吗?当然怕。所以要分析,区别对待不同客户。慢慢收紧一些兑付困难的客户。辛辛苦苦合作一两年,若一票兑付不了,钱没赚到亏本算了,更可怕的是自己的企业变成了“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何苦呢?如果客户不愿意配合,只好忍痛放弃。要不了多久,同行抢单后的高兴和兴奋,变成拉他结盟起诉对方的苦逼和哀怨。


笔者了解到一生产电子设备的企业,因为现金流紧张,大面积、长时间拖延供应商货款。导致供应商对于他的授信额度越来越少,支付周期越来越短。采购部门找遍了中国同行供应链企业和国际品牌代理商,答复基本一致,价格可以再优惠几个点,但必须先交一定额度的定金,货到付款后,再卸货。企业主苦不堪言,让采购网上找货源。网上是现金交易,因为生产商家和物流环节,交货期还不能保证。更要命的是,如果发生质量问题,处理起来还真不如线下厂家来得方便和及时。更让企业不能接受的是网上很多商家是不能提供可供验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面对实体企业和诸多商业资金面偏紧的现实问题,大家都在找破解之道。现金流充足才能让企业主睡得着、吃得香。他们便从风险控制和自身保护角度考虑,价格可以再低点,就是不赚钱,养活工人和抵扣企业“运营基本费”都行,但需要现金支付。有质量问题,共同面对,这还是合作的良好意愿和真诚态度。


对于企业的运作,这种逐渐收紧信用额度的做法,简直就是勒在脖子上的绞索。一票被客户延期付款,可能导致资金链立马断裂的后果。一票不支付供应商,立马物料断供,便不能准时交货给客户。恶性循环,实在惊悚。


几年前,银行对于实体企业已经采取了这种做法。再好的资产和效益,评估结果是实体企业的风险要比房地产业高。这种收紧导致一些知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倒下,尤其是之前在银行信贷大力支持下快速扩张的企业。


银行走在前面,企业之间紧随其后。商业规则在悄然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的第三方支付冻结模式在悄然兴起。你怕我不能支付货款,我怕你收取我的定金不能按时交货,那就委托第三方冻结支付额度资金,交付后自动支付。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通用的规则,也未尝不是一种跟“国际接轨”的做法。


企业之间授信额度的收紧,不仅冲击了“乡里乡亲”“熟人社会”“口头说了算”的传统思维并带来阵痛,而且影响商业信任体系的重建。“大手大脚”做生意的习惯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是否意味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需要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形成更加合法合规的长远战略。企业和机构的社会诚信度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甄别,除劣存优,形成良性循环,才是长远发展之道。


关联链接

mqu.cn site.nu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