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普调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令人信服

发布时间: 2017-09-22 16:52:41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普9月21日将中国主权债务评级从“AA-”下调至“A+”,下调评级理由是中国信贷规模增长过于迅猛加剧了经济风险,降低了金融稳定性。标普称,信贷增速助推实际GDP增长和资产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稳定性,预计未来两三年信贷规模还将保持较快增速,并继续推动金融风险逐步上升。同时,标普将中国前景展望由负面调整为稳定。


在十九大召开之前,标普下调中国信用评级的举动反映了部分海外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某种习惯性看空。这种误读在于没有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显示其对中国缺乏深入了解。


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可持续性增强。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动力持续转换,经济内生动力逐步积累,经济韧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中国经济增速切换至中高速平台,2014至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较上年下降0.5、0.4和0.2个百分点,降速逐年收敛,预计2017年经济增速较2016年有所改善。外需恢复和内需韧性助力经济企稳,低迷多年的全球经济开始出现较为广泛持续复苏,对中国外需形成明显的拉动,中国消费需求总量稳定与结构升级仍有望延续,投资层面出现动力转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中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速保持在20%以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城乡居民可选消费(汽车、家电、旅游、健康、休闲)比重不断上升,企业投资增量更注重高新技术产业。


二是广义社会融资总量(含政府)增速下降,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比例提高,影子银行比重下降,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人民币贷款增速保持在合理范围,信贷结构更加合理。今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9万亿元,这与经济改善背景下信贷需求回升有关,也与监管收紧背景下表外融资渠道受限,部分需求转回表内贷款有关。银行家调查问卷数据显示,二季度末,贷款需求指数为66.9%,相比2016年末回升9.4个百分点。从贷款结构看,非金融企业贷款和居民部门贷款“平分秋色”,前8个月非金融企业新增贷款占比为53%,较去年同期提升约1个百分点。


三是货币供给稳定趋降,金融去杠杆提速,经济杠杆趋于平稳。截至 8月末, M2 增长 8.9%,创记录新低,低于年初12%的增长目标。M2增速回落主要与商业银行债券投资、股权、其他投资以及同业业务增长放缓有关,也与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监管政策趋严有关。今年前8个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货币9250亿元,而2016年是净投放8359亿元。今年以来,一行三会连续发文落实金融去杠杆,同业业务、理财业务、投资业务成为2017年监管工作的重点。这将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此外,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焦点问题和突出矛盾,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2014年以来不断强化“地方债务”规范和治理,强力问责地方政府无序举债,债务风险得到初步控制。2015年以来强力推进煤炭、钢铁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治理,成效显著,低效产能被挤出,优质产能集中度提升,盈利水平改善。2016年以来房地产调控史无前例,有效缓解了房价继续泡沫化演绎的预期。2017年以来“环保风暴”取得的成效也较为显著。预计未来,中国经济杠杆将进一步趋于平稳。


长期以来,部分评级机构把持着信用咨询市场的垄断地位,利用信用评级对西方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的“一褒一贬”,人为制造“融资剪刀差”。这些评级机构的信誉早已备受质疑,权威性和重要性均在下降。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另一评级机构一直将希腊的A1评级保持到2009年底,这是该机构评价体系的第五高评级,等同于当前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因此对欧债危机没有起到预警作用。这说明西方评级机构有失公允,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缺乏前瞻性。


此次调降评级,标普只是关注了中国人民币信贷增长,没有看到人民币信贷增长背后的金融监管加强和经济结构改善。实际上,当前的信贷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子银行”的风险,有利于维护中国金融稳定。

关联链接

mqu.cn site.nuo.cn